人物志 — 王甦(2006 MPAcc)
发布时间:2016-08-21 16:15 阅读次数:3654

MPAcc人物志:王甦(2006 MPAcc)

采访地点:中大管院M101教室

联合会采访组:余展鹏、伍诗晴、李鹏、张岩、章雨晨、熊峰、李小桃、张文斐、方依沁

个人简介:王甦,高级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高级寿险管理师。

1986年-1990年,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

2009年,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硕士毕业。


现就职单位: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现任职务:以房养老项目广州试点高级专员,中国以房养老事业先行者之一,广东以房养老事业先行者、探索者。


公司简介: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房养老项目是国家金融创新项目。截至4月底,已经为广州失独、孤寡、高龄低收入客户累计发放养老金30万元。在完善工 作流程、风险把控方面,王甦学姐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各试点城市学习的对象。项目获得2015年度金融创新产品奖,所在公司获得2015年度最具社会责任企 业奖。




7月30日,我们有幸采访了中国以房养老事业的先行者之一——王甦师姐。师姐工作繁忙,能利用周末时间接受采访让我们很感动。她儒雅又有亲和力,很快就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如朋友般为我们讲述了她的职业生涯。


一、职业生涯的起始和发展


当我们刚走出象牙塔之时,都曾问过自己“我的职业生涯之路该如何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各种理想和追求,王甦师姐也不例外。


时 光回到上世纪90年代,师姐从西南财经大学毕业后,怀揣一颗寻梦的心,远离家乡,奔向了海南经济特区。从公司的一名普通出纳做起,先后做过会计员、会计核 算科副经理、经理,审计部副总经理、财务部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在两个大型国企(海南机场股份公司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海口办事处)工作过。涉足过房地 产、航空运输、酒店管理、工业制造、进出口贸易等行业。师姐的这些经历告诉我们,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只要肯付出,经得起磨炼,必将有所收获。


二、遭遇职业瓶颈


到了2004年,王甦师姐遇到了职业瓶颈,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专业学识,都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无法突破。


事业上,资产管理公司首次注册期限只有10年。师姐在信达海口办的任务是参与项目(持股或持债企业)处置前的经营管理。5年过去了,资产处置的任务基本完成。这时,摆在眼前的问题是以后究竟该如何发展?


专 业上,师姐意识到了自己在经营管理、税务知识方面的欠缺。那个时候,她担任两个企业的财务总监,一个企业的财务副总监。任财务总监的两个企业均需要参与日 常管理,一个是酒店,一个是制造业企业。酒店设施陈旧,以接待团队为主,200多号员工的工资福利都指望一年不到1000万元的收入。拓展市场、扩大收入 来源是师姐面临的最大问题。而另一个企业主要税种是增值税,这与师姐之前从事交通运输、金融、酒店旅游等以营业税为主的服务行业差异很大,不精通税务,如 何做好财务总监?


于是,突破瓶颈、继续深造的念头油然而生。


三、有志者,事竟成


王甦师姐从不是一个满足现状的人,为了不断提升自己,她制定了更加长远的计划,力求令自己的人生履历更加充实丰富。


(一)工作之余不忘深造


为了弥补税务知识的空白,她决定先把税法弄通。学就要学出个名堂,于是她报考了注册税务师。那时,她的儿子8岁,正是需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年龄,她借此机会言传身教,每天晚饭后跟儿子窝在书房一起学习、一起做作业、一起进步。


2004年,国家试行高级会计师考评结合制度。


2005年,全国21所高等院校开始招收会计专业硕士。


师姐制订了周密的学习计划,同时进行注册税务师、高级会计师、会计专业硕士的理论学习。


(二)艰苦的备考之路


学习之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一旦开始了学习,各种学习的信息就扑面而来。在进行了各种利弊权衡之后,她选择报考 “商界黄埔”中山大学。


注册税务师考试和高级会计师理论考试内容与师姐的工作内容相关,相对容易。而会计专业硕士全国联考的外语科目和综合科目考试中的高等数学,对于离开校门已经 16年的师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师姐进行了自我剖析,找到自己的弱点和强项:放弃数学,重点突破最薄弱的英语,巩固逻辑和语文两个板块,会计实务务求高分。


2006年是一个收获之年:师姐在这一年先后取得高级会计师职称、注册税务师资格、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硕士录取通知,成为当年最年长的学生。


(三)中山大学的求学之路


考 取中山大学后,她开始了两地奔波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每周海南、广州两地飞,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的时间。时间长了后难免心里有些后怕。在征得任职单位的 同意后,她一个月飞回海南一次。在广州呆的时间长了,师姐发现,广州这座城市更具有活力,机会更多。于是,她找了一份在私营贸易公司做副总经理的兼职。生 活安定下来,她更专注于学业。会计专业硕士课程有几门是外语教学的,如ACCA的课程、商务英语和会计信息系统等。这对师姐这个高龄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 为了学好这些课程,她勤学苦练,虚心向老师、同学们请教。


尽管求学之路并不平坦,但是王甦师姐坚信“越努力,越幸运”,只要肯付出努力,梦想就在不远处。


四、华丽的转身


要想成就更好的自己,拥有更宽广的事业平台,唯有跳出原来的区域。


(一)第一次转身—财务总监到人事主管


2008 年,王甦师姐在中山大学的学业接近尾声。在经历了18年财务生涯的历练和中大MPAcc专业的学习后,她的视野更为开阔,她思考着如何站在更为宽广的事业 舞台上。这时,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刚刚收购了幸福人寿,筹备成立广东分公司,而其筹备负责人正好是师姐当时在海南办事处的领导,于是师姐就跟着原来的领 导来到了幸福人寿的大家庭。这一回,师姐来了一次职业大转身,负责人事工作。在主管人事的这几年,她看待问题的角度更为全面,沟通、识人、用人的能力与日 俱增,这是她从财务领域走向其他领域迈出的第一大步。


(二)第二次转身—人事主管到机构总经理


王 甦师姐在人事的岗位上一干就是4年。2013年幸福人寿东莞机构面临重启。根据公司的安排,需要能规划、懂管理、能写又能说的多面手去重启东莞市场。师姐 成为第一人选。师姐所在的公司以银行为主要经营渠道,东莞农商行是各保险公司必争的渠道。师姐带着这个任务来到东莞,面对着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市场,她着 手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她表示,当年在中山大学所学的市场分析课程给予了她很大的帮助。同时,分管人事的丰富经验也令她深谙人才的重要性和政府资 源的重要性。在她的努力下,东莞农商行对幸福人寿东莞中支打开了大门,从而打开了东莞市场的新局面。到现在为止,东莞农商行仍然是幸福人寿合作的地方商业 银行中第一大客户。


(三)第三次转身—机构总经理到“以房养老”的先行者


2014 年,王甦师姐重新回到了广东分公司。这一次是负责“以房养老”这个国内金融创新项目在广州的试点工作。这是一个从未涉及,在我国没有先例的新领域。丰富的 财务专业知识让她分析产品时能更加精准地找到产品亮点;丰富的行政经验让她跟政府部门打交道能做到有的放矢;优秀的沟通能力让她跟目标客户沟通更为顺畅; 敏锐的市场触角更是让她在其他人对这个领域产生怀疑和不解之时,发现“边缘群体”的需求,有条不紊地将“以房养老”项目在广州落地,并成为其他试点城市的 样板。


王甦师姐看似轻而 易举地实现了三次华丽的职业转身,实现了财务总监到人事主管,到机构总经理,再成为“以房养老”先行者之一的三连跳,而在这令人羡慕的职业转身背后,是她 对自身发展的明确规划,对每一份工作的兢兢业业,对每一个行业的不断探索,每一次不同的经历都为她下一场转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她所坚信的人生信条“越 努力,越幸运”,也让我们对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有更深刻的思考。


五、“以房养老”的探索之路


2014 年6月,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首先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个城市推行试点,试点时间从 2014年7月1日起,到2016年6月30日截止。这一期间,真正推出“以房养老”保险产品的,只有幸福人寿一家,于是,在广州具体怎么开展这项工作的任务就落到了王甦师姐的身上了。


(一)“以房养老”项目试点的摸索


截至到试点期满,广州共签订“以房养老”合同的家庭有不足20户,对于各界对这个数字的议论,王甦师姐认为,不能沿用传统标准,简单地以数量论成败,只要满足了一部分老人的需求,为老年人增加了养老选择,哪怕只有一单业务也是成功。


刚 接手这个任务时,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人口又是一门全新的知识,她有空就跑到广州图书馆搜集广州老年人口的数据,查询近几年广州房地产的发展情况, 学习“以房养老”的首创者孟晓苏和浙大教授柴效武的专著,走访了广州的“星光老人之家”、街道居委会、上门探访孤寡老人。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广州市的 老人生活状况远远没有这个国际大都市给人印象的这么光鲜。广州老人选择“以房养老”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30后、40后的老人需要提升看病吃药的支付能 力,需要提升延请保姆或入住养老院的支付能力;50后的老人对提升晚年生活质量的需求也是存在的。像广州一些退休工人的家庭,两口子退休金6000元左 右,一辈子最大的财产就是有一套房改房。房子市值已经翻了几倍,但是,他们看得见摸不着。要持续居住,就不能将房产变现。而幸福人寿的“以房养老”产品恰 好解决了老人“持续居住”在家养老和“生前享受房产增值收益变现”增加养老金两大核心需求。


(二)“以房养老” 项目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养老金有限的情况下,“以房养老”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推进的速度能不能快一些呢?王甦师姐认为,“以房养老”项目涉及老人的房产权属、婚姻关系、继承关系,比传统的保险产品复杂很多,平均每个月完成一户的推进速度已经不错。


对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绝大多数老人还是希望把房子留给下一代的说法,王甦师姐的观点是“当老人的需求痛点被触发时”,“积极自救才是王道,留给谁都不如自己支配主动”。


现在,各界对“以房养老”还不了解、不理解。有些老人即使愿意参与这个项目,但受到了来自家里的压力,子女或者夫妻一方不同意,都会成为此产品推广的阻力。

由 于“以房养老”这个产品面对的客户人群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王甦师姐深信老人活是一种良心活,和这些老人交谈时,需要耐心细致、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 解产品和相关流程,沟通的时间相当长,沟通内容非常细致,直到老人完全理解条款的每一条涵义为止,并给老人留下足够消化理解和投保决策的时间。

老人投保后的售后和延伸服务,也是师姐和她的团队正在实践和探索的新内容。


(三)“以房养老”项目的未来


采 访的最后,王甦师姐谈到了关于“以房养老”的未来。她表示,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在加剧,尤其像广州这样的城市,“以房养 老”这个项目的做法是没错的。会继续往前走,走进街道,走进有刚需的老人的家里,尽最大的努力满足他们的需求,积极参与、推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为此,我们采访组的同学深有感触。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并不能为我国养老事业做些大的举动,但是我们可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多陪老人聊聊天,读读报纸,做做家务,通过自己平凡的努力,给他们多一份关心,让他们多一点笑容。


王甦师姐(右数第五)与管院同学的合影

(图文:方依沁、张文斐、张岩、章雨晨、李小桃)


本次活动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MBA中心主办

中山大学MBA联合会承办,外联部协办

【扫一扫关注微信订阅号】